一、培养目标
以“高素质公民和未来的开拓者”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向,促进我校学生实现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培养的紧密结合,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紧密结合,依托学院素质能力培养方案,发挥全员育人作用,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信念、有正义感、有责任心、有胸怀、有眼界、有追求、有学识、有创新意识的新材料、新能源领域的优秀人才。
二、培养要求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内涵,通过大学四年的培养,我校本科生应具备如下素质能力:
1、理想信仰: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真善美,明确自己的目标与行动,以达到对未来事物的预期和自我实现。
2、责任意识: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负责,甘于奉献,勇于担当。
3、诚信意识:具有诚实守信的品质,言必信,行必果,诚心做事,诚实做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4、文明礼仪:“明礼”,具有基本的礼仪知识;“行礼”,具有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达礼”,具备气质高雅,知书达理的素养和气度。
5、学习能力:具有宽泛博学的知识,良好的学习习惯、方法和技能,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
6、表达能力:能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做到“想说、敢说、要说、能说、会说”。
7、创新能力:具有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
8、求是精神:具有勤奋踏实的学风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具有严谨、认真、客观的处事态度;具有挑战权威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9、国际视野:具有扎实的外语技能、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跨文化的沟通能力;具有国际化的眼界、思维和能力。
10、包容气度:具有善良仁爱的品格和宽厚大度的胸襟,能够乐己乐群,悦纳自己,宽容别人,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
11、体艺素质:具备一定的体艺鉴赏和审美能力,拥有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艺术活动,并能够热情地积极参与。
12、法律素质: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并能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运用法律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拥护公平正义的法律精神。
根据我院学生特点及用人单位报告,结合我院实际,重点加强我院学生以下五项素质与能力,包括责任意识,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动手能力。
三、培养体系架构
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素质能力培养体系在学校指导意见基础上由思想教育工作体系、专业培养工作体系、人文修养工作体系、身心保障工作体系这四项工作体系构成,各工作体系可由相应的工作模块构成,如表1所示。
在总结学院各年级学生自身特点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年级学生成长要求,培养体系对应的素质能力及实践模块有所侧重。各年级重点培养素质、重点实践模块见表2。
四、培养方法
1、学生素质能力培养采用学分制,学生主要通过参加素质能力实践项目获得学分。素质能力实践项目分为学校必修实践项目、学院必修实践项目(表4)和学生选修实践项目(表5)。
2、学生在校期间,四年需修满20个学分。表3是分学年各类培养体系中学分下限。
五、培养对象及年限
培养对象为我校全体在籍全日制本科生,培养年限为四年。
六、结果使用
为鼓励学生通过修读各项平台获取学分,全面提升自身素质能力,培养方案结果分几个层面进行反馈,推动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促进全员育人局面形成。
面向学生:学生必须修满需修学分方可参与评优评奖,鼓励学生修读更多学分。在动态响应平台上定期公布修读体系选择科学、获得学分较多的学生名单,并给与适当表彰;将个人阶段性素质能力报告作为评优评奖的可靠依据,并作为申请特别嘉奖奖项学生的重要推荐材料呈送评委。
面向教师:将阶段性素质能力报告呈送班主任、专业老师等,作为学生创新项目申报、研究生入学综合面试等的推荐材料;对于参与学生素质能力培养计划的专业老师、班主任、辅导员,学年末在全院范围内进行评比表彰。
面向家长:将学院阶段性素质能力培养报告连同专业成绩一同寄发家长,确保双方沟通全面流畅。
面向用人单位:学校将形成《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报告单》纳入学生就业推荐表和个人档案,并将其作为学校提供给用人单位的学生推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