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3日,我院召开2015年第四次材料学院本科生教育教学专题研讨会。学院分管本科生培养副院长梁文萍主持会议,《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基础(Ⅱ)》、《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基础(Ⅲ)》、《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基础课程设计》三门课程的全体授课老师及教学管理办公室老师乔晓娟、刘燕参加了此次会议。
一、会议议题
面向全校公共基础课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的研讨
二、会议主要内容
副院长梁文萍首先指出为规范教学过程,保障正常教学秩序,面向全校的公共课以及多人共上同一门课程的教学计划要统一,学期末时提供教学大纲,为今后专业认证提前做基础工作。
与会人员针对王少刚老师拟定的三门课程教学大纲初稿,依次对三门课程的课程知识结构说明、课程考核形式与要求、课程授课方法说明及课程能力培养说明逐条进行深入讨论并达成一致,具体如下:
(1)课程的学时发生了改变:由原先的《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基础(Ⅰ)》48个学时、《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基础(Ⅱ)》40个学时调整为《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基础(Ⅱ)》40个学时、《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基础(Ⅲ)》32个学时,课程学时要根据教学大纲调整,但要保障学生对于课程重要知识点的掌握,如“铁碳合金相图”、“钢的热处理原理及工艺”、“碳钢的分类与应用”、“铝、钛的合金化和分类”等内容的课时要得到保障,二院开设的课程“高温合金”相关内容的课时要得到保障。
(2)《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基础课程设计》过去存在课设实验不统一、不规范等问题,与会人员就此达成一致:一周内课设统一安排5个学时实验,由实验室安排;同时课设内容也发生了调整,《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基础(Ⅱ)》中“机器零件失效的概念和常见形式”、“选择毛坯类型及其加工方法的原则”等相关内容调整至课设内讲授。
(3)《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基础(Ⅱ)》、《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基础(Ⅲ)》课程考核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即平时成绩最高30%+闭卷考试成绩70%,《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基础课程设计》课程考核成绩中20%由实验老师提供,且与会人员就知识点的具体成绩分布达成了一致。
(4)《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基础(Ⅱ)》及下学期即将开设的《工程材料学》教材存在内容不充实、不够新等问题,建议授课教师合起来重新修订教材。
(5)落实课程负责人制,出考卷、印考卷、补考、借教室等工作由课程负责人统一完成,建议授课教师两人分一组轮流完成上述工作。
(6)每学期公共基础课由课程负责人召集至少一次研讨会,针对授课情况、学生考试情况、试卷等进行分析研讨。
(7)建议授课教师共同建立题库,考试时从题库中出题。